村网通总站 鱼咀村 580778.nync.com 欢迎您!
----史话三晋之平陆篇
说起“圣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文圣孔子孔大圣人,还有就是武圣关公关大圣人。岂不知在山西最南边黄河岸边的这个小县城,早在孔圣人之前三百年,就出了一位大圣人傅说。这位大圣人的家乡人,直到今天,还被周边人唤作“圣人耽”,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一
早在公元前1251年商朝时期,商王小乙去世。他的儿子武丁继位,身边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很是苦恼,干脆三年不说话。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有个圣人,告诉他如何治理国家,武丁很高兴,就决定任用他,问你叫什么名字啊?这个圣人说我叫说,然后就不见了。武丁醒来后,还记得梦中这个圣人的样子,就命人绘画成像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叫傅险的地方找到了这个叫说的人。说当时是个奴隶,以夯土筑墙为生。武丁见到这个叫说的人后,大喜喊着就是他,任命他为相。因其在傅险版筑,就以傅为姓,于是就有了大圣人傅说。
这段故事《史记.殷本纪》载:“帝武丁即位,思复殷商,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於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於傅险。见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孟子.告子下》载:“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险在哪呢?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括地志》载:“傅险即傅说版筑之处,所隐之处窟名圣人窟,在今陕州河北县北七里,即虞国虢国之界。”
虞国,是周初武王所封姬姓诸侯国,就是今天山西夏县和平陆县北一带。虢国,班固《汉书.地理志》给出明确位置:“陕,故虢国。”也就是今天和平陆县隔黄河相望的河南三门峡市。
二
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讨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进谏道:“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但虞国君贪图晋献公给予的宝马和珍玉,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建议。后晋献公大军灭了虢国,班师回来顺路将虞国也灭了。当初送给虞国国君的宝马被牵到晋献公面前时,晋献公笑道:“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这就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假道伐虢”成语典故的出处。
虞国虢国之界就是现在黄河岸边的平陆县城东北,即傅说“版筑处”。而傅说做奴隶时藏身处被后人称之“圣人洞”,“圣人洞”前的涧被称之“圣人涧”。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给出了准确的地址:“傅岩,县东三十五里,即殷相傅说隐处,俗名圣人窟,其地亦曰隐贤社。”
平陆县历史悠久,春秋被晋献公所灭后设大阳邑,汉朝时候更名为大阳县,北周时又改称河北县,唐朝天宝年间太守李齐物开黄河三门漕道,在一巨石下得戟,刃上有篆文“平陆”,因此更名为平陆县,沿用至今。又因平陆县位于中条山南麓,境内沟壑纵横,俗语有“平陆不平沟三千”的说法,当年李齐物改名为平陆就含有美好的向往吧。
三
武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君王,辅佐他的傅说,在没有出山建功之前就被称之“圣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圣人了。
家乡出了这样一个大圣人,自然后世平陆人也就以此为傲。如有别人不放心或者不信任这个平陆人时,平陆人就会说:“我是圣人涧出来的,这点事情还办不了?”言语肯定,眼珠子瞪大以示人。
久而久之,周边县市的人如有表示不信任或者不服气的时候,也会有“你难道是平陆圣人涧的啊?”的疑问,或者对于事情做不好还要逞强的人称之“你真圣人啊,少耽!”(你真以为你是圣人啊,别用眼睛瞪着我)
到了近代,口头表达就成了“圣人耽”,意思也变成逞强自不量力了。周边几个县市的方言土语中,“这个人说话圣圣的”,“你咋真圣耽啊”,“那是个大圣耽”。意思就是某个人说话盛气凌人自以为是比较张狂。作为圣人故乡的平陆人,也被周边县市的人称之为“圣人耽”了,又称“平陆圣人涧的圣人耽”。
不管圣耽不圣耽,平陆的确出了个大圣人,并且还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现存平陆县城东北的傅岩山上的傅相祠,为近代修复,其实早在唐代时就规模尚可了。
平陆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地窖院,在地面深挖下一个几十平方的大坑,一般深十来米。在坑内四壁挖窑洞而居,在坑内到地面挖斜坡通道。大坑就成为住户的院子,窑洞便为住所,冬暖夏凉,传说是受到老鼠打洞而启发。在山西南边其他县市也有这种形式,但平陆县最为集中和数量多,这和平陆县沟壑纵横的地理有很大的关系。
平陆县靠近黄河边,有著名的渡口茅津渡,和芮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黄河三大古渡口,号称“铁码头”。
平陆百合的味道的确不错!当年可是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