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三个案例告诉你,别人家的乡村是怎么脱贫致富的!

    信息发布者:qyyuzui
    2021-10-15 10:42:06    来源:互联网   转载

      

    近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迈向火热,中国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特色乡村旅游小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大大丰富了中国旅游业的业态。而鲁家村、袁家村、郝堂村这三个在国内较早发展的乡村,都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从这它们成功案例里我们可以借鉴很多经验。

      

    1、鲁家村-田园综合体模式

      

      

    鲁家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没有资源和产业,但有近10000亩比较好的低丘缓坡,非常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有毛竹林面积8000亩,还有一些从事野猪、山羊养殖和茶叶、铁皮石斛种植的小型农场。这些是鲁家村赖以发展的产业基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并且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村里决定把家庭农场培育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建设18个家庭农场,形成家庭农场聚集区,以家庭农场为龙头带动休闲观光业发展。

      

    2017年,当地提出建设“田园鲁家”综合体项目,以鲁家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同年,该项目被纳入国家首批15个田园综合体项目之一。村集体资产从2011年的负债增至如今的1.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1.9万多元增至2016年的3.3万元。

      

      

    从鲁家村的成功可以借鉴的点:

      

    迎合政策+因地制宜的规划:响应“美丽乡村”“家庭农场”等政策概念,鲁家村请设计公司对整个村子进行村庄环境规划、产业规划和旅游规划,因地制宜打造了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鼓励本村现有农户扩大产业,比如种植白茶,种植铁皮石斛,饲养野猪、野山羊等;同时引进社会资本,打造花海世界、百亩竹园等景观,以小火车作为观光物质载体,串联起各景点路线。

      

      

    孤立的农业种植不会提升土地的附加值,发展创意农业,把田园变乐园,村庄变旅游景区,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的收益!孤立的加工生产也不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要让生产劳动更具乐趣、让加工生产更具体验性,就会提升产品价值。

      

      

    迎合市场+注重品牌:鲁家村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采用“村+农场+公司”模式,成立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建设并实现利益共享,将家庭农场串联成景观带,统一包装、统一定价,打响“鲁家”品牌。开发伴手礼等土特产品,扩大知名度,形成收益的互补。旅游休闲项目融合乡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打造特有的“田园综合休闲旅游”。

      

      

    2、袁家村-“古镇+小吃”模式

      

    十年前,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礼泉县的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几乎为零。仅仅过了十年,袁家村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胜地,以“古镇”+“小吃”模式发展至今。

      

    现在,袁家村人流在平日里能达到万人,节假日达到数万人,国庆、春节等特殊节假日,客流量高达20万人。袁家村已经替代了西安市内著名的小吃一条街——回民街,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被誉为“关中第一村”。

      

      

      

    从袁家村的成功可以借鉴的点:

      

    精准定位:通过定位将关中地区民俗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袁家村将该地区特有的民俗小吃、茶馆、技艺、游乐与现代的文化创意、休闲体验生活方式结合在了一起。

      

    袁家村被城墙围着,大街小巷里熙熙攘攘,街面店铺林立、作坊鳞次栉比,尤以风味小吃为重点,毗邻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加之礼泉“苹果之乡”的美誉,这一切都推动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的品牌建设。青灰色的砖瓦、传统式样的窗棂、檐下串串红辣椒,袁家村精准定位,“免费景区、免收租金”,抓住民俗、风味,生动的再现了关中的市井风情。

      

      

    传统手工:再现传统关中建筑风格的步行街,将关中民间作坊的传统工艺,活灵活现的展现给游客。在此生产的油泼辣子、油、醪糟、面粉、醋、豆腐目前都是袁家村的主打产品,并深受游客和消费者好评。

      

      

    紧跟时代,共享经济:面对互联网时代游客对网络连接和移动支付的强烈需求,袁家村已经实现了全村无线WIFI全覆盖、4G网络全覆盖,并吸引阿里巴巴在此投资设点。

      

    袁家村除了鼓励村民参与农家乐经营外,村委会和旅游总公司以开放的心态、平台的思维和共享经济的理念,鼓励和吸引大学生、文化企业、广告公司、旅游公司、建筑设计师等等到袁家村创业,这几年新开的日式居酒屋、梧桐咖啡馆、如此文创坊等,都是外来商户的典型代表,他们丰富了袁家村的旅游业态、提升了袁家村的旅游品质,进一步增强了袁家村的内在生命力和对外吸引力。

      

      

    3、郝堂村-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和很多村庄一样,郝堂村在没有建设新农村之前,几近空心。年轻多拖家带口离开村庄,只留下空巢老人,土地撂荒严重,2009年,郝堂村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低于全国水平20%,其中打工收入占70%,农业收入占30%。今天走进郝堂,再也想象不出四年前的惨淡,整齐的乡村水泥小路,独具特色的豫南民居,时尚的DIY画室、配套齐全的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卫生所、商场,整个村庄像一座有品味的花园,透着一股不俗的田园气质,静谧、古朴、天然、闲适,与城市的喧嚣、华丽、刻板、紧迫的气氛形成鲜明的互补,俨然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从郝堂村的成功可以借鉴的点:

      

    政府主导:在郝堂模式中政府以进行主体规划与投入为主。在2009年之前,郝堂的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平桥区政府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并且加大投入,大力开展郝堂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平桥区政府还聘请专家设计指导郝堂的生态环境与民居改造。以专业的设计、施工人员对“豫南民居”这一传统民居文化进行抢救,制定了遵循适用、美观、安全、环保的改造原则,图纸根据每户具体情况量身设计,实行一户一图,由专家团队和户主进行充分协商敲定,加强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对村中的老屋、老墙、老井、老作坊等老建筑和老树进行重点保护,不得乱扒乱拆、乱改乱动。

      

      

    村民自主参与,自我管理:郝堂村改造与一般的新农村建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新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政府发挥的是规划、扶持、引导的作用,群众发挥的是主体作用。具体的改造做法是,政府免费提供图纸,群众自行筹资改造;对按图、按时施工的农户,由区财政给予补贴部分建筑工费、以房产抵押贴息等扶持政策,以民众为主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调动了民众参与建设改造的积极性。

      

      

    保护自然,注重生态:村里房屋主要按照豫南民居特色进行改造,都是使用本地的沙石、砖瓦、木料,根据每户的经济条件来进行改造。设计是一家一户一个图纸,规划设计由政府聘请的专家负责。在改造过程中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村落建筑与自然生态相和谐,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互交融,构成了乡村特有的空间布局,也促成了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郝堂村在建设时尊重这一规律,村庄原有道路、农田、沟渠一律不变。新农村采取不集中居住,在原有住房基础上,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分别建设,分散居住,住房四周无围墙,敞开建筑,确保农民居住环境生态优美、原汁原味。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